揭开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神秘面纱
我的孩子怎么不理人呢?怎么3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?对于很多人来讲,孤独症这个词很陌生,我们容易按字面理解的那样,认为孤独症就是表示一个人很孤独或很自闭。其实不然,1943年美国医生Leo Kanner在精神病院内将存在极端孤僻、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、言语发育迟缓、游戏活动单一等共同特点的患儿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。随着社会的发展、医学的进步,对孤独症识别率逐渐提高。目前全球孤独症的患病率为1%,我国的孤独症患病率在0.7%~1%之间。过去传统的大众认知认为孤独症患儿就是不看人、不理人、不指点、兴趣局限、行为刻板、智力低下。随着对孤独症进一步认识,发现有一部分孤独症言语发展史正常,有主动社会交往,但行为兴趣刻板,目前孤独症人群中有50%以上患儿智力是边界甚至正常的,孤独症诊断已发展为孤独症谱系障碍。
孤独症谱系障碍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行为特征,是一个从有轻型孤独症行为特征(智力正常,会主动交往,但社交能力与其智力、年龄不相符)到有重型孤独症行为特征(无言语交流、无目光对视、兴趣狭窄,行为单一刻板)这一连续谱。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,根据神经系统早期发育可塑性强的特点,早期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尤其重要,哪些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高危迹象呢?
专家共识:
六个月时还不会微笑
九个月时没有发声、微笑和互动的面部表情
十二个月还没有呀呀学语、指指点点、挥手的表现
十六个月不能讲出单个的字
二十四个月时不能讲出两个词的短语
发育退化
失去原有的语言、儿语、社交能力
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。
但让人遗憾的是,由于很多知识或观念性的误解,很多孩子会被延误诊治。关于孤独症我们能做什么?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,唯一的有效治疗方式就是康复训练,越早开始训练,效果越好!目前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方式就是应用行为分析治疗(ABA ),提供给孩子适合其发展水平的、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至少每周25小时以上,有高度结构化、规则化的、伴有视觉提示的环境,全年接受高频率的科学系统化干预,根据训练进展定期科学评估以调整干预计划,父母和家庭的参与也是干预中不可缺少的。为了切实帮助孤独症患儿,干预都要以孩子的长远康复和生活利息需求为出发点,接纳和理解孤独症患儿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。看见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。希望每个孩子都免遭疾病之苦,更希望不幸患病的孩子都能被早发现,及时得到科学干预。